放大近郊优势、加快三产融合 马尾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时间:2024-06-17 08:59

“闽白沿线”(闽安村—白眉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打造令人向往的“都市桃源”;104国道沿线大力发展产业,福州首个村级工业园加快升级改造;琅岐一个个种业项目开花结果……福州东部快速通道通车后,不仅打通了中心城区往返亭江、琅岐的捷径,也铺就马尾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近年来,马尾区按照福建省、福州市部署,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农民增收、人口流入、村集体收入增加”的目标,放大近郊优势,推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做好“三农”工作,走出具有马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琅岐种业创新基地。记者 林双伟 摄

代建+返租

首个村级工业园迎蝶变

“归属村里的两栋半厂房可以交付使用了,今后11年,亭江的5个村都有稳定租金收入,前5年每年576万元,第六年开始每年递增5%。”在位于亭江的万洋长盈产业园建设现场,福州马尾万洋众创城科创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德重说,产业园是万洋集团在马尾的第三个项目,2022年征迁后,万洋公司已支付5个村420万元过渡费。

2003年建成的长盈工业园是福州首个村级工业园,由亭江镇的英屿、东街、长安、白眉、长柄村合办。经过近20年的使用,工业园厂房配套老旧,在管理、安全、招商等方面存在不足,用地效益较低。为落实园区再造工程、提升产业载体吸引力,马尾区引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万洋集团,引进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数字经济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集加工制造、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商贸服务、生活配套、金融服务、智慧园区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化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个。

此次工业园改造共建设5栋标准厂房、2栋H形高层厂房,以及1栋集生活配套、餐饮、宿舍于一体的13层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原来的4.8倍。其中,3栋标准厂房已建成,其他楼栋陆续落架。改造前,5个村的厂房总面积3.7万平方米,改造后增至4万平方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我们通过‘代建+返租’的村改新模式,打造福州首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示范项目——万洋长盈产业园。万洋集团为村集体代建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产权属村集体,各村将厂房统一返租给企业进行招商和后期管理,彻底解决工业园区低效发展、环境脏乱差、产业承载力不足、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改造完成后,村集体收入有望大幅增长。”亭江镇党委书记江绥说。

“村集体收入更有保障,乡村振兴更有底气。”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宋美榕说,过去长安村在长盈工业园的厂房租金收入不稳定,以后不用担心运营管理问题,村民也有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

截至目前,工业园已吸引摩尔电子、杰森环保新材料等16家企业落地,31家企业有意向入驻。全部建成后,项目亩均税收将超过30万元,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共赢。

“马尾发挥近郊区位优势,引进万洋集团在亭江陆续打造万洋众创城、万洋科创城、万洋长盈产业园三大区块,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28家。同时,依托工业园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就地发展住宿、餐饮等产业,推动‘空心村’变‘实心村’,近3年亭江镇人口流入2.6万人。”马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耀华说,去年,马尾区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92%、50万元以上的达6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白眉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马尾区供图)

资源变资产

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在长柄村长柄小学的教室里,56岁的木工师傅郑美周正以传统工艺修复破损的桌椅、门窗。

长柄小学于1983年主要由华侨捐资建成,办学至2013年后闲置至今。今年2月长柄村引入福州文德有限公司,对长柄小学进行修缮,并打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室、古代四艺教室等场景,将作为国学教育研学基地,开展国礼、国艺、国旅等实践活动。“小学项目除了带来人流,每年还将给村里带来10万元租金收入。”长柄村党支部书记杨人渠说。

长柄村户籍人口只有1200多人,却有5000多名海外侨胞,是远近闻名的侨村。侨村的背景让长柄村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前头,村里的影剧院、公园、敬老院、小学等35处公共设施都是华侨捐建的。村里还有200多栋青砖南洋厝。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长柄村坚持产业富村,除了将长柄小学建成研学基地,还将生产队农械仓库旧址改建成岸头书屋,引进企业共同开展古琴、汉服、吟诵等文化活动;将影剧院提升成综合文化中心,承办马尾区“村晚”活动,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不仅是长柄村,白眉村也着力让资源变资产,依托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落地侨批园、商盟“数创谷”等项目,打造令人向往的“都市桃源”,每个周末都有两三千人前来旅游。人气旺了,农产品不愁销路。“每次取蜜是最幸福的。”白眉村凤洋自然村养蜂大户肖俊鼎开心地说。

亭江着力打造104国道沿线产业发展线和闽白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线,形成全域发展的良好格局。104国道沿线产业园周边村庄入住率由40%提升至90%以上,月租金由150元涨到600元;周边小区入住率由50%提升至近100%,月租金由不到500元涨到1100元。

育种创新+休闲旅游

三产融合促振兴

近期,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春播玉米迎来采收期。基地技术负责人陈敬和说:“今年首季玉米将在6月底完成新品种展示和品鉴推广,第二季玉米将在夏季种植、秋季采收。”除了玉米外,基地里30多亩小白菜、青梗菜等绿叶菜,以及黄瓜、丝瓜等也进入采收期。

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占地311.5亩,由福州振兴乡村集团牵头,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省种子总站等单位协作推进,主要开展农作物科研育种创新、优质稻、优良旱地作物和设施蔬菜新品种展示评价和良种繁育推广,搭建种子企业“看禾推种”、种植户“看禾选种”的平台,打通良种推广“最后一公里”。

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在践行大食物观、强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着力打造集教育研学、农旅观光、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琅岐坚持“高起点”“新水平”定位,将全岛规划为研发共享区、孵化示范区、种苗繁育区等3个片区,先后落地立信、万农等10个种业项目,2022年入选“叶绿菜类”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成功申办2024年全国种业博览会和“双交会”,将作为地展及分会场。琅岐已初步形成“研育繁推”一体化种业振兴体系,重点培育和打造鲜食玉米、叶绿菜等品种。这里试种的叶菜影响全国——福州空心菜种子销量约占全国的70%,耐热青梗菜种子销量约占全国同类青梗菜种子销量的25%……

马尾区主要领导表示,将立足现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基地定位,持续提升种业基地影响力,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打响土特产品牌,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田园风光·琅岐风味”旅游休闲岛,大力发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旅游业态;发挥近台优势,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加大台湾优质农业资源引进力度,努力在深化闽台农业农村领域交流合作上走前头、作示范。(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黄星源 温景亮 毛淑文)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