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
时间:2025-09-25 17:02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永泰欧乐堡海洋世界。

20世纪90年代,永泰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福州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群山阻隔、交通闭塞,“藏在深山人未识”是当时永泰最真实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始终牵挂这片土地的发展,先后14次到永泰调研指导。三十年来,永泰县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生态文明走在福建省前列。

三十年间,永泰提前三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个贫困村退出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批脱贫摘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6.9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96.74亿元,增长55.8倍;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1995年增长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539元和22613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1.25倍和13.85倍;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0.1∶17.2∶32.7调整至2024年的18.5∶54.9∶27.6;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重点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名片成为“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在永阳大地结出丰硕果实的见证。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永泰大喜村设立研学基地,吸引众多游客来体验。

30年

是绿色发展的持续深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永泰做活大樟溪“水文章”,实施福建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

三十年来,永泰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完成造林绿化超7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1年的63.8%提升到72.28%,位列全市第一;大樟溪水质稳定提升在Ⅱ类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常年稳定在优良,并于2018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永泰先后获评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永泰创新“原水利用、水利能源、酒水酿造”模式,做活大樟溪“水文章”,实施福建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累计供水超5.5亿吨,年获超2500万元的生态补偿收益,实现“优质水优质价”;今年1至6月白云抽水蓄能站营收5.15亿元,税收3511万元;重点打造8个涉水重点产业项目,打通“两山”转化渠道,助推水产业营收突破30亿元;率先探索林地占补平衡、林业碳汇交易、“惠林贷”等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商品林赎买,带动超2.7万名林农增收1.2亿元。永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嵩口古镇的鹤形路,是最为著名的网红打卡点。

30年

是城乡融合的坚实跨越

永泰县域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散落着21个乡镇、255个行政村。长期以来面临“地广、村多、人少”的困境,城镇化率46.11%,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问题,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拦路虎”。

三十年来,永泰牢记嘱托,围绕“做大城关、做大产业”,以中心化改革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18年,永泰在福州市率先试点中心村党委建设。2024年,创新构建“大城关—中心乡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发展架构,在全市范围内首次突破地域界限、行政区划,将全县255个村党组织优化设置为72个中心村党委,推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位于永泰同安镇的爱荆庄。

曾经的同安镇洋中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空心村”。三洋中心村党委成立后,洋中村联合周边5个行政村抱团发展,打造生态旅游地,举办“村BA”赛事等活动聚人气、引青年,乡村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覆盖汤洋、温泉、穴利、高峰等4个村的穴利中心村党委,将穴利村的农场采摘、网红美食店、温泉旅社等和周边村的温泉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效互补,打造成“温泉+”产业。

村村联手,握指成拳。近年来,永泰依托中心村党委,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34个,培育形成长庆福斗毛竹、赤锡库区养殖、城峰太原青梅等区域产业联盟,培育葛岭—城峰李梅加工、梧桐—嵩口农旅观光、同安—大洋庄寨旅游、白云—丹云中药种植、岭路—赤锡休闲采摘等5条特色产业带,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如今,一幅“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永泰梧桐镇的李果丰收,农户们笑开颜。

30年

是乡村振兴的阔步向前

永泰位于福州西南部,“九山带水一分田”是对永泰土地风貌的真实写照。县域内峰峦叠嶂,自古交通闭塞,1956年以前县内无一条通车的公路,层层大山阻挡了永泰发展的步伐。

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长久以来民心所向。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县,过去三十年,永泰经历着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永泰尽锐出战、迎难而上。

盘点这张“脱贫答卷”,一组数字尤为亮眼:

2017年,永泰实现了1271户、4149人贫困户全部脱贫,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2018年,永泰成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第一批5个“脱贫摘帽”贫困县之一。

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133元增加至2020年的2万元以上。此外,永泰连续4年代表福州市接受省对设区市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成绩均位列全省第一。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永泰县扶贫办喜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永泰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近年来,永泰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第一工程,充分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科学谋划,突出生态、旅游、文化“三轮驱动”。自实施乡村振兴百村计划以来,永泰全覆盖建设美丽乡村236个,同时,以大樟溪为轴线,串联春光、月洲、大喜等重点村,打造嵩口、梧桐“两镇十村”乡村振兴示范带。永泰连续三年获得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连续三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县、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走出了一条具有永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永泰:绿水青山焕新颜 砥砺奋进谱华章大樟溪永泰赤壁风景区段。

30年

是全域旅游的欣欣向荣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永泰的潜力在山水、活力在旅游,凭借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永泰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思路,旅游开发正式起步。经过30年的努力,当地旅游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

打造旅游名片。1995年至2005年间,永泰成功打造出青云山、天门山、赤壁等一批永泰旅游“名片”,被誉为“福州后花园”。

扩大旅游版图。2010年后,永泰旅游开发版图逐步拓展为“一核一带两副中心双环五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融合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发展。

实现全面开花。“十三五”以来,永泰成功引进山东蓬莱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打造欧乐堡海洋世界、水上乐园等重大项目,县内有9个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达到4个。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重点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5个,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2025年成功获评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乡村游、温泉游、研学游、庄寨游、森林游等新业态全面开花,今年谋划落地低空文旅示范基地,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

近十年来永泰全县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10万人到2024年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80亿元。2023年荣获“文旅品牌强县正向激励项目”全省第二名,2024年获得福建省县域文旅经济工作正向激励。2025年,永泰首次获评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连续七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今年首次跃升至前50位。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永泰县将继续牢记嘱托,以“做大城关、做大产业”为抓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全省、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贡献更多“永泰力量”,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答卷。

(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张彩仪 陈邦烘 图片由记者包华摄)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