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
时间:2015-06-03 09:16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一)规划背景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福州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必然结果,是建设“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都市、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都市现代农业具有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等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农业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广大群众对休闲、娱乐、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日益突出和强化,为休闲农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休闲产业迅速崛起,其中以休闲农业发展最为迅猛。福州市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初期以“农家乐”为代表,规模小、投入少,经营水平低。2000年以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成立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不断输入,休闲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永泰大樟溪畔千江月休闲农场、晋安区宦溪彩虹小镇等项目迅速崛起,休闲农业项目从当初低层次、功能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养生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精品休闲项目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分布扩展显著。

    (二)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133家,农家乐270家,总投资规模15.6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年游客量近500万人,年营业收入10亿元;闽侯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白沙镇、晋安区宦溪镇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仓山区春伦茉莉花茶休闲生态园等3家企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长乐九龙山庄等13家企业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晋安、闽侯、连江等县区逐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正在规划、落地建设的休闲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50多家,已建成运营的最大项目为投资5亿元的旗山温泉度假村,在建最大的项目为闽侯竹岐的福州香甸园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17亿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休闲农业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布局零散,项目建设规划不尽合理,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够。二是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强调农业资源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项目经营特色不鲜明,服务项目和水平层次不高。

(三)福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东濒台湾海峡,西邻三明、南平,北接宁德,南连莆田,交通便捷,是海西主要交通枢纽,拥有以高铁、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多功能、多层次立体交通系统。辖区内城乡交通网络健全,乡村可进入性良好。得天独厚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为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天赋异禀的资源优势。福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中国宜居城市”。物化天成的资源禀赋、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使得福州休闲农业跨越发展有了广阔空间。一是农业资源优势。福州地跨中、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闽江横贯福州,东流出海,全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优越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门类齐全、均衡发展,各种瓜果蔬菜琳琅满目,鱼虾贝藻、畜禽山珍、土产特产种类繁多、四季丰富,花卉、茶叶、食用菌畅销海内外。全市现有林地900多万亩、果园70多万亩、茶园12万多亩、花卉苗木3万多亩,海岸线长1148公里,是著名的花果渔米之乡。 二是旅游资源优势。福州倚山面海,“枕山、面海、襟江”的秀美山水布局形胜东南,尤其是四周群山环抱,闽江穿城而过,“三山鼎峙,一水长流”的毓秀景观冠绝海西,构造出福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福州拥有鼓山、青云山、海坛、十八重溪等四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云山、石竹山、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等三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及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高尔夫球场、60多个公园和一大批度假区、旅游区。众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国家级、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人故居、古宅民居、历史遗址、代表性古建筑等广布城乡。

3、积淀深厚的文化优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温泉、古榕、福州茉莉花茶、寿山石雕、角梳、脱胎漆器、纸伞,软木画闻名遐迩,每一个产品都是“有福之州”的城市名片。历史悠久的闽剧、评话和民间音乐古典十番、尺唱等传统艺术乡音醇朴,地方风情浓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闽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尤以烹饪山珍海味而著称,名菜“佛跳墙”享誉海内外,鱼丸、太平燕、芋泥、鼎边糊等地方风味小吃异彩纷呈,遍布大街小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人文文化,加以保护、挖掘、整理,创造性地融入休闲农业,极具开发价值,能够凸显福州休闲农业特色。

新的历史时期,福州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合理开发和保护农村自然及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实现现代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战略转型,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福州大都市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规划期限与依据

1、规划编制期限

规划基础年为2013年,规划期末为2020年,分近期(2013-2015)和中长期(2016-2020)两个阶段。

2、规划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福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福建省及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文明、绿色、安全、低碳的都市休闲农业体系。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地方特色,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品牌培育,强化公共服务,推进规范性建设,以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县、乡镇、村、示范点为抓手,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海西特色浓郁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休闲消费需求,加快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坚持以农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利益的机制体制,实现多方共赢,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就业,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市场运作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在政策扶持、公共设施、资金引导、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建立休闲农业多方投入和参与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3、规划先行原则。要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突出特色与文化科学建设休闲农业产业,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推动福州都市休闲农业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发挥福州山海资源兼备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地方风情浓郁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打造创意精品,形成地域特色独具的休闲农业品牌。

5、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为先、资源配置、适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对景区、景点改造提升的同时,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将景观营造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使休闲农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共生,相互促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20年,休闲农业建设成为福州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文化需求的民生产业和福州建设旅游强市的支柱产业,使福州成为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项目和上规模的企业稳步增加,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休闲农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农民增收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本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产业类型多元丰富。基本形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体验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村、都市农业园、创意农业园和农事节庆等多种类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休闲农业功能性、特色性、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文化性进一步增强。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休闲农业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约束体系等产业体系日趋成熟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成熟、顺畅。

——综合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显现。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2、近期发展目标20132015年):建立福州休闲农业组织体系,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福州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休闲农业园示范点,初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受欢迎的休闲农业品牌。

——建立福州休闲农业的组织体系。市政府成立“福州市休闲农业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 具体负责常态化工作。

——制定福州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一套建设和服务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卫生、安全、服务质量等进行规范。

——示范点建设。根据休闲农业项目的不同类型,全市创建50--80个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特色鲜明,服务质量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良好辐射带动能力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中长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形成成熟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一整套成熟的福州休闲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建成覆盖全市,全方位、多层次、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成为引领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先锋和福州建设旅游强市的重要内容。

——全面完成示范点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建设100--150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将休闲农业纳入福州旅游强市建设整体框架。不断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约束体系。不断丰富园区层次和内涵,建立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根据福州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休闲文化特色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以福州创建“中国温泉之都”与绕城高速开通为契机,围绕福州城区,重点打造“依山、泮水、沿江、滨海”四大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5个重点围绕都市中心圈的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和4个县域经济为主体的休闲农业组团,实现集群发展和错位发展。

1、四大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

——“依山”民俗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主要是起于晋安区鼓岭,北接连江贵安、小沧,西连闽侯江洋、大湖、荆溪等鹫峰山脉余脉地区,以及以旗山、青云山、云顶为代表的戴云山脉地区,含闽侯竹岐、南屿、永泰全境、闽清白云山、美菰林及福清一都、东张。利用其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民俗及农耕文化特色明显等资源优势,结合特色农业生产、农事节庆活动,发展集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生态休闲、农耕科普、民俗风情等功能于一体的“依山”休闲农业带。重点打造永泰沿溪片山区梅李赏花品果、闽侯荆溪关原万亩竹林生态休闲养生及闽侯大湖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探险、科考、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带。

——“泮水”温泉养生休闲农业产业带。主要利用福州独具风骚的温泉资源优势,以“温泉古都、有福之州”为品牌,结合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生产、农事节庆活动等,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有福之旅温泉休闲农业聚集区,使之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独树一帜。

——“沿江”亲水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带。主要是闽江干流至入海口沿岸的闽清、闽侯、马尾、长乐、仓山5个县(市)区沿江两岸的乡镇和大樟溪沿岸永泰的沿溪片乡镇、闽侯南屿等。依托沿江特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秀丽风光,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拓展闽江水上游精品线路,开发依托景区、生态养生等风景优美、文人气息浓厚的“亲水”休闲农业带。重点打造以茶为媒,凸显福州特色的茉莉花、茉莉花茶主题公园、休闲观光带,以及“闽江两岸橘子红”为主题的区域休闲农业精品聚集带,以及融奇花异果、珍馐美馔为一体的东部新城琅岐休闲养生岛。

——“滨海”海洋文化休闲农业产业带。主要是罗源湾、连江晓澳至黄岐、苔菉一线,长乐梅花、古槐至江田一线及福清湾,利用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多及海成湿地等特色资源,结合国家滨海旅游风景线建设和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旅游线路开发,发展集滨海观光、旅游度假、渔业美食、海滨浴场、垂钓体验等为一体的海洋文化休闲农业带。重点培育“中国最美渔村”连江奇达为代表的水乡渔村及福清东壁岛海景休闲等滨海渔业度假休闲聚集带。

2休闲农业集聚中心与休闲农业组团

1)五个重点围绕都市中心圈的休闲农业集聚中心

——鼓岭休闲农业集聚中心。以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鼓岭国家级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中心,对接恩顶茶文化度假区,大力打造茉莉花茶休闲养生及茶文化休闲园区;利用其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凉爽特点,打造中医药休闲养生博物园;重点开发鼓岭有机番薯、宜夏有机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做足鼓岭休闲产业吃、购两大要素;做大做强鼓岭夏季避暑优势休闲产业。以桂湖温泉为核心,着力开发森林温泉、枕云温泉等鼓岭冬季温泉休闲养生集群;积极发展园林苗木花卉,提升现有休闲农业园区,广种珍稀园林苗木花卉,建设腊梅海、樱花谷、银杏林、丹桂山庄等主题观赏园,丰富鼓岭春、秋、冬季休闲产品,将鼓岭打造成四季皆旺季、门类齐全的休闲农业大观园。

——大闽江口休闲农业集聚中心。以新时期福州壮大闽江口发展区为契机,充分发挥闽江口生态环境、历史人文优势,对接“闽江口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大闽江口休闲农业集聚中心。一是依托仓山沿江两岸“千年古韵、茉莉正香”的茉莉花茶产业博物园,以螺洲杜园为核心,重现“闽江两岸橘子红”以及体现福州“进士第一、状元第二”海滨邹鲁人文风范的螺洲陈氏宗祠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典。二是依托闽江口北岸入海口“双龟锁口、五虎守门”福州景观名片,结合船政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拓展闽江水上游精品线路。三是依托长乐琴江满族文化村、“金刚濯足”自然景观和“郑和七下西洋”历史遗迹等,提升闽江口南岸乡村风情游精品线路。四是打造闽江口明珠--融奇花异果、珍馐美馔为一体的东部新城琅岐休闲养生岛。五是依托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以观候鸟为着眼点,在毗邻公园、保护区发展生态休闲农园、生态休闲渔场,提升湿地生态休闲

——闽侯休闲农业环福州集聚圈。充分发挥闽侯依山沿江、温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优势,以及“如初月拱卫福州”环城近郊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闽侯休闲农业环福州集聚圈。一是围绕旗山为核心的南屿、南通等乡镇,整合、提升旗山森林公园、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棋盘寨、双龙温泉、水西林明朝古街等资源,构建大旗山休闲农业区,与鼓岭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呼应,打造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南屿双龙旅游度假区等温泉休闲养生集群,真正形成“左旗右鼓、全闽二绝”的格局。二是以大湖雪峰为节点,以福州花卉苗木基地链为线索,大力推动以下区域休闲农业发展:荆溪关源至江洋万亩竹林生态养生休闲农业园区;白沙、竹岐、甘蔗“江水迤逦、长空一色”自然景观优势突出,打造“闽江两岸、橄榄飘香”,闽都文化、闽江文化相结合的慢生活休闲空间;大湖、江洋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凉爽,结合特色农业生产、农事节庆活动,发展集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生态休闲、农耕科普、民俗风情浓郁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闽侯作为“八闽首邑”,以“山水江城”特色,着力打造海西大都市的“第二生活空间”。

 ——连江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充分发挥连江县山海资源和滨海优势突出,特别是贵安隧道开通后,连江纳入福州一小时生活圈的重大机遇,努力打造连江休闲农业聚集中心。一是连江琯头、晓澳至黄岐、苔菉一线,利用其独特的三湾(罗源湾、黄岐湾、定海湾)三口(可门口、闽江口、敖江口),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多及海成湿地等特色资源,结合国家滨海旅游风景线建设和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旅游线路开发,发展集滨海观光、度假、渔业美食、垂钓体验等为特色的海洋文化休闲农业产业精品。二是依托贵安园林式温泉度假区,着力打造潘渡贵安村和敖江岱云温泉休闲养生集群,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休闲农业的高端品牌。

——永泰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充分发挥永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以“福州最美后花园”为发展定位,突出田园、竹海、溪流、李梅等综合资源特色,建成以山林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农业休闲聚集群落,打造“中国李梅”、“温泉”、“青云山”、“云顶”、“大樟溪”等旅游品牌。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大力推进一产直接进入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2)四个县域经济为主体的休闲农业组团

围绕福清、长乐、闽清、罗源四个县(市)区各自的资源特点,针对以城关居民为消费主体,打造各具特色休闲农业组团。

——福清、长乐两市立足各自县域,挖掘侨乡文化,沿海打造海景休闲农业组团;平原台地区域依托设施农业发达优势,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业组团;山区大力发展以特色水果(枇杷、龙眼、荔枝)及水库垂钓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组团。

——闽清县发挥山区生态农业、林竹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等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结合黄楮林、大明谷、七叠井园林式温泉度假区开发,合理配置休闲农业资源,积极培育山区绿色生态型休闲农业组团。

——罗源县依托依山傍海、山峦叠嶂的区域特点,利用珍稀食用菌、下廪羊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畲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滨海渔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山区生态休闲、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滨海旅游等休闲农业组团。

(二)发展重点

    1重点培育7个休闲农业类型

在依托区域特色和农业优势产业,拓展多类型、多功能的休闲农业的同时,“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7个休闲农业类型:

——农事体验型。主要依托大中城市周边,以弘扬闽都悠久农耕文化为宗旨,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或亲子性活动,提供农产品采摘、果树认领、土特产品加工体验(DIY)等项目,满足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休闲农庄型。依托自然生态林果场、生态茶园等,以清新空气、生态果蔬、有机餐饮以及农业体验、拓展体验等为吸引物,提供餐饮和住宿。

——温泉养生度假型。依托福州市丰富的温泉资源,结合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生产、农事节庆活动等,创建养生度假的农业休闲会所。

——农耕文化型。依托当地历史形成的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等,以当地农民自身娱乐为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产品,包括农事节日、村民习俗、茶文化、戏剧、民歌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农业园区型。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各类农业园区,建设融农业生产、科教文化、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展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让游客参与体验农业,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农家乐型。依托旅游景区、农村田园风光或在城乡结合部,利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以提供农家餐饮为主,满足游客对“天然食品”的需要。

——民俗文化型。主要依托畲族文化与古民居,结合旅游、休闲设施、古建筑与农业采摘体验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景点。

此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以及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开发都市农业型、文化创意型、新农村展示型等类型的休闲农业,满足多层次的休闲需要。

    2.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资源为依托,以工程为支撑,以休闲农业组团为开发重点,着力打造示范点创建工程、品牌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

——示范点创建工程。一是深度挖掘农业文化,推进农业文化博物馆建设。二是举办地区特色农事节会。三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有农县(市)区选择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认知度高、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园区、农庄及特色村(点),建成80个市级以上(含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带动全市休闲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品牌创新工程。积极参与农业部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推介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魅力休闲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在全市范围内评出一批三到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建设一批生态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3-5条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产业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包括节庆活动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农村扶持资金,加快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完善休闲农业场所圾垃污水处理、厕所、安全、消防等设施,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改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绿化、村容美化。在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引导生态茶果园、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休闲设施建设,为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创造条件。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一是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参加全国性和全省性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和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依托在榕各高校旅游院系,针对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进行培训。实施观光农业管理、观光农业营销和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传承培训,乡村特色产业种植能手体验游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休闲农业特色服务品牌。二是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鼓励休闲农业企业与旅游院校联合,多种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中国休闲农业网”、“365960魅力城乡”、“福建农业信息网”“ 福州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作用,宣传推介福州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扩大福州休闲农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适时启动福州市休闲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入户率,“十二五”期间,要提高休闲农业信息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覆盖率,实现休闲农业信息用户总量大幅增加。

制定和实施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完善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适时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分会),引导休闲农业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委托承办行业管理相关事宜,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有序规范发展。

——文化提升建设工程将传统农业文化与时尚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文化的影响力。一是对全市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对休闲农业文化的特点、史料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调研,对休闲农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和提炼,并就如何打造我市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进行专题研究,科学地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历史风貌保护方案。二是寻找可行的发展模式及可以落实到企业实际操作的商业模式,打造我市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三是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会展、体育赛事等进行宣传,多种形式吸引和引导游客对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福州市休闲农业领导小组,强化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积极筹建福州市休闲农业专家大院,聘请国内外与休闲农业相关的知名专家,负责休闲农业项目的规划论证、项目申报、技术咨询等工作,为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由市农业局牵头,争取成立福州市休闲农业协会,主要负责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及管理,开展一系列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完善和行业自律。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持续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资金项目向休闲农业倾斜,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将休闲农业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项目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庭院经济与农业体验园区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二是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充分发挥各职能作用,出台扶持措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引导多元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休闲农业提供担保服务,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简化贷款手续。引导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入股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争取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畴。

(四)强化对台合作

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业内人员的交流,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策划理念,提升福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平台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主动对接台湾休闲农业,为台胞来闽提供便利,吸引台商前来投资休闲农业。发挥闽台区域休闲农业特色,构建一体化的闽台休闲农业市场,共同塑造区域休闲农业产业形象,打造区域休闲农业产品名牌。

(五)强化宣传营销

一是政府积极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从事休闲农业企业和组织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多种渠道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公开发布休闲农业资源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媒体广泛宣传。加强休闲农业的市场营销,强化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意识,建立休闲农业消费理念。结合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促销会、展示会、说明会等,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产业结盟。鼓励同区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协作,抱团发展,主动衔接旅行社,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提升我市农业生态旅游知名度。

来源:来源:福州市农业局(市委农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