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模式”能带来什么启示?
时间:2023-11-13 13:06

 永泰县嵩口镇

地处八闽中心,交通便捷,
元朝置镇以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因古渡口优势繁荣一时的嵩口镇
也曾因城市化冲击一度落寞
嵩口镇月洲村。叶义斌 摄昔日
昔日,这座背靠大樟溪的古镇,出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不愿归来,老人们守着祖屋,和古镇一起慢慢衰老。
如今,遵循古法改造后的鹤形路仙气飘飘,改建、加建污水管网、管线下地等基础项目改善……
活起来的古镇吸引了游客,裂变出更多的业态,也为当地人和“新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
这十年(2014年—2023年) 
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嵩口镇
如何总结出“嵩口经验”?
“嵩口模式”究竟蕴含着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一种坚持 
坚持“自然衣,传统魂
现代骨”理念
嵩口镇政府部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不大拆大建,不做景区,只做修复整治,用最小的投资,最小的干预,利用本地物料与工匠技艺,保护修缮古建筑文化遗产。 
嵩口古镇月洲村宁远庄。陈暖 摄
  具体实践中,嵩口镇通过局部微干预、结构不破坏,培训本土工匠、运用传统工艺、选用本地物料,对古建筑加以精心修缮,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建筑精华,让古镇的古朴风貌、商业风貌、土墙黑瓦的特有风韵得以恢复。同时,对建筑内部,还适当融入现代科技、现代元素,既提高建筑修缮质量,也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对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不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通过色调调和、加挂骑楼、绿化遮掩等,软化“新”的突兀性,使新旧自然过渡并存。
 
02
一种融合
致力将新旧居民
新旧业态融合共生
不同于其他古镇采用将原住民迁出,再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方式,嵩口推行“三七开”古民居活化模式,让人住在镇上、留在村里。
嵩口古建筑。陈暖 摄

  古民居原本的结构、风貌和原住民的参与占比大部分,创新的改造、开发和外来力量的介入占比较少数。在活络原住民的同时,最大化吸引乡建乡创人才入驻成为新村民,用创意唤醒原住民资产,打造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共赢渠道。如镇上多数民宿、农家乐、文创店、商铺等,原住民有以民房入股的,也有参与运营管理,后期维护等等。
这种方式既为文物修缮保护、旅游项目入驻等打好基础,也充分保留古民居原貌,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赋予古民居、传统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03 
一种传承 
让民俗风情重塑文化自信
在保护修缮古建筑文化遗产、推进古镇复兴的过程中塑造相得益彰的传统文化,有序恢复古镇赶圩、肥狮、藤编、武术等文化元素,广泛开展赶圩节、三出宴、盘诗、伬唱、纸狮、游神等民俗活动,以及镇志编纂、楹联征集、学术研讨、名人庆典等。
赶圩节。图源:永泰新闻网
  特别是嵩口镇政府引入了专业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古镇历史文书,重现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更好地找回古镇千年文化密码,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并通过节庆活动等方式,让外来人体验本地民俗风情,了解传统文化,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更让本地人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中找到归属感与自信心。

 

 

04
一种理想
打造本地人民共建共享社区空间
引导本地人参与共同打造理想家园,虽然漫长而繁复,但比简单的旅游开发更有意义。通过古镇复兴,日益丰富的产业业态、高端前沿的人才和理念,既让群众“长见识”,更让群众知道平时司空见惯的老房子、老物件的潜在价值,对古镇复兴和乡村文化更加自信,更为自觉地参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民俗博物馆。图源:大美永泰
如民俗博物馆,90%以上的物件都是由群众无偿捐赠、提供;再如邀请当地人来讲本地往事的“嵩口故事会”,从微小处推动古镇环境提升的“花海计划”,针对乡村儿童的“公益图书馆”以及“老年人诗歌协会”“少儿合唱团”等等,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参与到古镇的管理运营、宣传讲解、志愿服务等活动中。
 
如今 
经过“微手术”的嵩口镇 
再现了科举文化、耕读文化、 
建筑文化、武术文化、海丝文化
 
“三出宴”“赶圩节”、 
肥狮、伬唱、盘诗等民俗
流传依旧
全镇保留 
163座明清民居建筑
其中古镇区留存
形式多样、保存完好、艺术高超的
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
它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