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废弃坑塘、抛荒地等改造为耕地 福清实施“5000亩造地”行动
时间:2024-08-13 09:0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

12日,记者从福清市相关部门获悉,福清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吹响“造地”冲锋号,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将废弃坑塘、抛荒地等改造为耕地,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进行了有益探索。

连日来,福清市港头镇东翁村460亩水稻迎来了丰收。

“产量预估为550公斤至600公斤。这批收割之后,一部分地种植晚稻、双季稻,还有一部分地种再生稻,以响应国家的粮食政策。再生稻收割完后把水灌进去、施肥,大概一个多月成熟,还会收割500至600公斤左右。”福清市福园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森杰说。

过去,东翁村的地块多为沙性土壤,水源不足,只适合种植花生、地瓜等根茎类作物。如今,在政府完成土地综合治理后,土壤能够保水,得以种植水稻。今年,该村通过“旱改水”等项目改造了大量耕地,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在三山镇前庄村,近600亩造地项目进入了攻坚阶段。“这片土地以旱地为主,原先只能栽种地瓜、花生等,且有不少土地抛荒。土地整治后,这里就可以种水稻了。”三山镇相关负责人说,改良土壤、提升灌排能力,形成“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为实现集中连片耕种、规模化经营打下基础。

东翁村、前庄村是福清市推进“造地”项目的缩影。福清市是福建产业重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土地存量日益紧缺、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等问题,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用地指标;同时,本地不少水塘、旱地等荒废未利用,亟待盘活。

两年前,福清市在全省试点“造地”行动,将荒废的水塘、果园地及低效的旱地等改造成优质耕地,有效破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和城市发展用地要素保障等难题。今年,福清市开展“5000亩造地”工作,预计可产生耕地指标5686亩。

福清市政府党组成员薛辉介绍,通过自己“造地”,福清2024年项目所产生的指标,可为城市建设发展节省财政资金15亿元。(记者 王光慧 通讯员 陈凯婷)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