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千里沃野共绘振兴画卷
时间:2024-09-28 13:59

“农,天下之大业也。”

时下,在即将被金黄染遍的田野里,在烟火气氤氲的乡村里,在农民喜悦的笑脸中,一股新的希望升腾而起。


 

林双伟 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福州“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释放出了史无前例的磅礴伟力——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越过千亿大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屡获优秀等次。

 


 

林双伟 摄

 

幸福并非空降,荣耀源于奋斗。福州每一步发展的背后,都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验证,不断解放和引领农民前行——让他们成为时代的下棋者,成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奋斗者。


 

石美祥 摄

 

01 耕山牧海 走特色路

 

——“八山一水一分田”给福州罩上了一张网。过去七十余载,福州人广开食源,从食不果腹,到自给自足、供应全国,化人多地少的劣势为优势,因地制宜地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大食物观”。

秋风拂过平原、海岸,吹向连绵山地,山海相依的独特禀赋,不断地供给福州山珍海味,浇灌绿色果蔬,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为福州人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

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菜则菜,要大胆地向山海林田要食物。


 

福清鳗鱼。图源:CCTV17视频截图

在福清,“吃干榨尽”一条鳗,以龙头带动促进三产融合,实现鳗鱼饲料、鳗苗培育、鳗鱼养殖、烤鳗加工、产品出口产业链全覆盖。

在连江,鲍鱼养殖从无到有,先后突破人工育苗、杂交品种选育、海上筏式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养殖等技术,为日后创建“中国鲍鱼之乡”打下坚实基础。


 

生产车间里,鲍鱼经过多道工序制成鲍鱼产品。林双伟 摄

在马尾,蔬菜种植从小规模向设施农业转变,从“靠天吃饭”向反季节栽培、控水控肥的精细管理跨越,建成了辐射全省的“菜篮子”基地。

  ……

75年后的今天,不少人惊讶地发现,曾经因耕地贫瘠、极容易被忽视的福州农业“长势喜人”,不仅让百姓吃得好、吃得多、吃得健康,还一跃成为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拼中的省会之首。


 

林双伟 摄

秘钥何在?多年来,福州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楼房养猪”“集装箱养菇”“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等设施农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福州空心菜、青梗菜种子销售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70%、30%以上;数字农业应用不断深入,建设全国数字农业试点项目2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9%;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短板果蔬菌产业补链、优势水产产业延链、特色茉莉花茶产业升链,提高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定海湾内,数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整齐排列。林双伟 摄

 

同时依托地缘优势,榕台合作水到渠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引来西瓜、木耳等良种,到如今共建福清台创园、永泰融合园两大创业平台,吸引近百家涉农台企落户,涵盖蔬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多个产业,让更多的优新农特产品丰富了福州百姓的餐桌。

辛勤的耕耘不白费,此时的金秋,恰好是个收获果实的季节。

多年来,福州陆续收获了多个国家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福州茉莉花茶、闽清橄榄、渔溪龙眼、一都枇杷等一批产自当地的“土特产”声名鹊起,成为全国农业版图中的拳头产品。


 

图源:新闽清

放眼福州,现代渔业、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产不断壮大,在全方位提升“大食物”供给水平的同时,福州农业走出了一条耕山牧海的特色路。

 

02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75年来,福州农村改革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城乡关系在发展中调整重塑,逐步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福州经验”。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吹响第一声号角,中国农村又站在了一个关键的路口。

 

这一年,福州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63.5万本红本“确权证”到了农民手中,144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权属更清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75年来,从解决吃饭问题,到提高生产效率,再到保障农民权益,农村领域最深刻的变化、最深远的影响,总是围绕土地展开。


 

闽侯县美岐村的村民展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书。林双伟 摄

 

“确权证在我们自己手里,土地才好流转出去,这样我们每年有租金收入。”拿到“小红本”的村民纷纷行动起来,“等合同到期,这个还是我的地。”

这一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29个县(市、区)试点之一的闽侯县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场针对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中,全县12.8万农民变身股民,村中荒地建起市场、集体土地盖了厂房,村集体资产从此实现“人人持股”“人人分红”。

福州就此拉开了深化改革的又一序幕。

不论是家庭承包耕地,还是村集体资产,都归属于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福州敢啃“硬骨头”,率先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公开、智慧管理,力争扎紧扎牢群众“钱袋子”。

“今年我们村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500万元,全年收支平衡,还略有盈余,每一项都在网上可查。”今年第二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晋安区新店镇坂中村党总支书记徐彪带来的这个好消息,让村民代表格外振奋和安心。

 

坂中村作为全市早一批农村集体“三资”网上审批试点之一,采用无现金支出,所有资金进出无缝联审联批,无盲区阳光公开。当前全市99.96%的村(组)实现村财支付网上审批。

可以看到,渐进式的改革正在由边缘向核心挺进,一步步确权、赋权,那么深水区在哪?其实,从近年全国各地的实践中不难得出答案:“活权”。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大量农村土地资源“沉睡”,亟待被激活唤醒。

土地一转,黄金万两。这一槌,在福州敲响!

2023年,福州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引入福州振兴乡村集团投资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国企主体+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构建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市场服务体系,真正把交易市场建在农民“家门口”。


 

福州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颜学辉 摄

底价50万元/年,成交价达到98万元/年——今年,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外村村民第一次见识到市场的威力。竞拍当日,南门外村党总支书记吴孝忠在村委电脑屏幕前目睹了全过程。“对比上一个承包期,租金溢价近一倍,完全出乎意料。”

改革,还将一块块地、一户户农民与现代要素进行衔接,让分散的土地资源接轨现代农业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闽创宏利文旅有限公司与永泰南坪村、后官村、下园村等签署1600亩产权流转合同,租期30年,将打造原生态的共享农场。

有改革才有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交易360宗,累计成交金额超4.75亿元,而相关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仍在继续,力争让更多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活”起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城乡加速融合。

03 奋进小康 共同富裕

 

——75年来,福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水平逐年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02年,家住长乐江田镇的陈国平做了个决定:弃渔转农。

 

那一年,电视新闻里轮番播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引导农民规模种田、科学种田”新讯息,陈国平深受鼓舞,脑子一热,跟还在养文蛤的老父亲说,“我要去种田!”


 

陈国平种植的百香果。图源:最美长乐

 

“农一代”并不好当。马铃薯种植、田间病虫害防治,都得从头学起;刚步入正轨,又遭到百年一遇的台风“龙王”,一下亏损50多万元。陈国平咬紧牙关,没有放弃。从300亩到近千亩,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还带头创办全市最早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市级劳动模范。

和新中国亿万个农民家庭一样,陈家像棵树,扎根一方土地,开枝散叶、努力生长。在陈家两代人的接续奋斗下,家里盖了楼,买了小轿车,还培养出了大学生。

 

个体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活总体贫困,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元。75年来,农民早已突破过去“小而散”的种养模式,规模种植、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就业带动等收入增多,“钱袋子”变得鼓鼓囊囊。

2014年,陈国平的儿子陈颖接过接力棒。大学毕业后的出路千万条,“90后”陈颖还是选择当回农民,但他已不再是父亲那样的农民。


 

陈颖(左)。图源:最美长乐

 

机械席卷田野,改革吹来春风,这些年,陈颖购置30多台(套)农机具,引进自动化水稻育秧流水线,服务周边上千亩农田。他还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合作社,构建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由此,数以千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福州涌现,而亲历、推动这些变化的人,都被冠上了一个特别且亲切的称呼——“新农人”。

这群福州“新农人们”,不仅本领强,思维还特别活跃。跳出人多地少的束缚,他们开始走南闯北,大胆地向外拓展,再来反哺家乡:40年来,从永泰县大洋镇走出去从事种业的有400余人,前两年,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代表的汪孝清带着自己的“爆款”种子返乡投资建设;罗源一带种植户、技术人员,将食用菌栽培技术“移植”到了宁夏固原等偏远山区,托起漫漫山海情;连江渔民开创“南鲍北养”模式,长乐菜农把蔬菜基地建到外省,搭建起天地广阔的“天下粮仓”。


 

汪孝清种植的玉米。图源:大美永泰

“日子,不就是这么一天天地好起来吗?”在福州人的眼里,山海林田都是“舞台”,而且大有作为。快到年末,盘算一年收获,账面总是令人欣喜。2023年福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36元,此时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609倍。

物质要富足,精神也要富有。家门口建起农家书屋、乡村博物馆,办起了丰收节、枇杷文化季、茉莉花茶文化节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还有村BA、村舞等村级赛事轮番上演,农民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新时代乡村的模样就在眼前。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如今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州“三农”将继续绘就新图景,丰收永不落幕。再过几日,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丰收故事。借此机会,一起致敬辛勤耕耘,礼赞丰收中国!


 

图源:遇见闽侯

 

“数”说三农

 

2023年,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35亿元,是1949年的1563倍

2023年,福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36元,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609倍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