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南洋村
春节期间
福清市龙江街道小南洋村
45亩梯田油菜花海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到如今以生态振兴为底色、
以文化振兴为灵魂、
以产业振兴为动力
小南洋村完成了一次次蝶变
成为福清市的“后花园”

生态焕新
从“脏乱村”到“美丽花园”


在小南洋村,一条宽阔平坦的沥青道路笔直延伸,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楼房,村民的庭院里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这样的景致,得益于小南洋村大力推进的“新”居工程。

小南洋村党支部书记洪成杰说,小南洋村位于福清中央公园的核心区域,青山环抱、溪流相拥。借此优势,近年来村里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清理垃圾,拆除鸡棚鸭舍,并将雨污管、自来水、电线等全部下地落地,消灭了“空中蜘蛛网”。
如今的村道上,再也见不到随意丢弃的垃圾,闻不到旱厕的臭味,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沥青路面、错落有致的庭院和随处可见的“微菜园”。这些“微菜园”原本是荒废的边角地,如今被村民种上了蔬菜和花卉,既美化了环境,又增添了生活情趣。

村里还积极推进“一户一宅”规划,按照“一家一点、一组一景”的思路,打造“花园式”乡村。家家户户参与打造美丽庭院,一户一风景成为小南洋村的美丽招牌。村民洪玉玲利用废弃的模板,定制了错落有致的木制花栏,种上月季、三角梅、长春花等色彩鲜艳的花卉,让家里成为全村最整洁的庭院之一。
村里还新建了党建公园、秋枫园、民俗园3座主题公园,一到傍晚,村民们或围坐在榕树下拉家常,或在公园里散步赏景,好不惬意。“环境好了,空气清新,大家都愿意出来走走。”洪玉玲笑着说道。

小南洋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村里的中央苗木基地。每到花期,梯田上的油菜花海、波斯菊等金黄一片,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文化兴村
从“无名之地”到“艺术村落”


小南洋村的名字,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村民为了谋生,纷纷下南洋打工,村庄因此得名“下南洋”,后演变为“小南洋”。这段历史,不仅承载着村民的乡愁,也成了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成杰说,小南洋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华侨文化,打造了村史展览馆、桂园美术馆和龙江街道乡贤馆三大文化场馆。

在村史展览馆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重现小南洋乡亲勇闯南洋、艰苦奋斗的历程,村史展厅围绕小南洋村史、革命史、华侨史三大主题,激发村民爱国爱乡之情。

村史展览馆旁便是小南洋村投入20余万元改造的桂园美术馆。馆内以书画艺术品展览的形式,重点打造福清书画艺术名人堂,使之成为小南洋村书画文化的一个窗口。桂园美术馆内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成为村里的一张文化新名片。这里长期举办书画展、艺术交流活动,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创作采风。

村里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趣味定向越野赛、垃圾分类宣传、传统节日庆祝……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小南洋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村里还创新推出“党群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赚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高涨。

产业升级
从“小散农业”到“致富花园”


环境美了,文化兴了,产业也得跟上。小南洋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发展之路。
围绕中央苗木基地的花海,村里打造了集婚纱摄影、亲子乐园、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新人专程赶来这里拍婚纱照,孩子们则在梯田间奔跑嬉戏。

村里还引进林下种植中草药项目,种植1700多亩金银花、蒲公英等,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村民收入。“以前这片林地都是荒废的,现在每亩地每年能带来不少收益,村民们都乐开了花。”一名村干部说。
洪成杰说,为了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村里正在推进山塘旅游观光园建设,计划修建环村步道、垂钓台、果园采摘区等,串联桂园美术馆、花鸟市场、吴厝底文创园等项目,形成吃住行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我们的目标是把小南洋村打造成福清的‘后花园’,通过整合资源优势,真正实现从‘美丽乡村’到‘富裕乡村’的蝶变。”洪成杰说。
(记者:王光慧 摄影:石美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