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落实惠农举措,织密春耕保障网
时间:2025-04-29 15:28

   23日上午

  隆隆的引擎声 

  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前的 

  水田中响起 

  农民开着旋耕机徐徐前进 

  完成插秧之前的整地溶田工作 

   

  田间觅食的白鹭 

  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 

  打量这些今年新来的“大家伙”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依托国家粮食生产惠农政策,罗源县落实土地流转整合、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推广“一种两收”的再生稻等三大举措,不仅实现种植效率跃升,更构建“种粮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的局面。随着春耕的推进,罗川大地的田间处处满溢着新希望。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千亩荒地变良田 

  当日上午10时许,起步镇桂林村的田埂上,种粮大户黄培亮指挥着工人将秧苗装上插秧机。黄培亮说:“这些地块荒着太可惜了,整合起来能办大事!” 

  黄培亮口中的“大事”,是一场始于4个月前的土地整合行动。面对桂林村周边8个自然村零散的抛荒地,58岁的黄培亮带着合同挨家挨户走访。老黄翻出磨破边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块地的户主信息。经过百余次协商,这位种粮大户成功唤醒1000亩沉睡的土地。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如今,整合后的千亩良田平坦如镜,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轮番上阵。“以前人工插秧一天最多5亩,现在机械一天能种80亩,成本省一半!”黄培亮的助理蔡凯城开心地算起账来。罗源县农机中心数据显示,农户购置补贴目录内农机可享最高30%补贴,今年插秧机、无人机等成为春耕主力军。

  “种粮险”织就安全网 

  在飞竹镇千亩稻田上空,植保无人机正进行飞防作业。无人机掠过叶玉冰农场的上空,喷头均匀地洒下农药,为田间的青苗撑起“保护伞”。看着这幅场景,远近闻名的“种粮女状元”叶玉冰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今年我们在飞竹和霍口种下了4000多亩水稻,和去年的面积差不多,真期待丰收的时候啊!”叶玉冰说,尽管去年农场遭遇了多场台风和病虫害,但她种田的决心没有动摇过。

  这份坚持源自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罗源县去年率先试点该险种,每亩保额1000元,保费由中央、省、市、县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自付比例占20%。叶玉冰投保了该险种,在灾后获赔34万元。“这笔钱不仅补上了损失,更让我有底气坚持生产!”她今年将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亩,还添置了烘干设备。

  “2024年,罗源全县水稻受灾面积3215亩,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理赔金额共计221.75万元。有了保险的兜底,我们能够确保种粮群众不亏损,有钱赚。”罗源人保财险公司经理陈锴说。据了解,罗源县于去年出台了《关于扶持罗源县种粮大户的五条措施》,对种粮大户提供种粮补贴、金融授信等政策支持,真正实现“种粮不亏本,减灾有保障”。

  科技小院孕育“吨粮田” 

  走进位于罗源北山村的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排列整齐的再生稻秧苗映入眼帘。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国胤认真查看秧苗长势,再培育20天,这些秧苗将被送至邻近乡镇的农田栽种。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资料图)

  罗源地处闽东,传统双季稻受温光限制,长期面临“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尴尬。再生稻技术的引入,让“一种两收”成为现实: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萌发成穗,不仅生长期缩短,且米质更优,市场价可达每公斤10元。

  “去年我们试种了20个香稻品种,经过比对,筛选出了3种适合在罗源大规模种植的品种。”于国胤一边说,一边将一盘“甬优1540”秧苗拿到记者眼前,“去年试种‘甬优1540’,头季亩产650公斤,再生季亩产400公斤,是今年春耕重点推广的‘明星种子’。”

  在好种子向好收成转化的过程中,栽种技术的升级尤为关键。今年初,基地成功申报了罗源特种稻科技小院。3月,由福建农林大学林文芳副教授领衔的师生团队来到基地,通过良种筛选、技术指导、设施改造等举措,为春耕生产注入智慧。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资料图)

  “专家团队已经来北山湾开展了两次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田间教学活动。在县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有30多位种粮大户参加了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现场测产观摩活动。专家团队田间送‘智’,提升了广大农民对再生稻的认识和种植技能。”罗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龚琪介绍。(记者:任思言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