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菜篮子”工程实施30年回眸:小小“菜篮子”拎起大民生
时间:2024-10-31 15:05

福州“菜篮子”工程实施30年回眸:小小“菜篮子”拎起大民生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展示并推广一系列蔬菜种植新技术、新模式。记者 原浩 摄

“菜篮子”工程之于省会城市福州,兹事体大;蔬菜之于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同样举足轻重。

“我在福州当市领导的时候,搞好‘菜篮子’是第一要务。福州人叫‘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要吃鲜菜、青菜。你不能没有菜,更不能菜价飞扬。”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强调“菜篮子”的重要性。

如今,无论四季何时,品类丰富的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都供应不断,福州人的“菜篮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好“菜园子”——

强基地、优布局

福州蔬菜产量多年居全省第一

“最早几乎是包菜、白菜、花菜当家,冬春基本吃不到空心菜,现在蔬菜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一年四季果蔬不断。”对于“菜篮子”从单调到丰富的转变,“70后”福州市民陈虎感触颇深。

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省会城市,福州的“菜篮子”并不好拎:耕地资源紧缺,800多万人口每年要消耗上百万吨蔬菜。在无菜不欢的福州人眼中,吃上一顿新鲜菜堪称饭桌上的“头等大事”。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市民“吃菜难”问题,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推动建设琅岐、南通、南屿三大“菜篮子”基地。一手抓菜地保护,一手抓菜地建设,福州从人均菜地仅2厘(约13.34平方米)的束缚中挣脱,实现了菜、肉、蛋、水产品数量充足,跻身全省前列。

如今,走进当年“菜篮子”基地之一——琅岐,这里正在展示并推广一系列蔬菜种植新技术、新模式,为城市农业打开无限想象空间。

大棚平地起,播种新希望。在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菜苗长势齐整,周遭水雾弥漫。“有物联网传感器、智慧植保机盯着,土壤PH值、墒情都显示在屏上,菜苗啥时候‘喝水’,手机说了算。”基地负责人李向雪说。

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限制,扛住了台风侵袭,实现蔬菜全年不断档供应。从卫星地图上看,位于福州城郊的“菜篮子”基地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千亩钢架大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南菜北运”大循环上的关键一环,冬春蔬菜调供省外。

从“淡季菜荒”到“蔬菜大市”,如今的福州拿下多个“第一”。2023年,福州蔬菜播种面积达236.92万亩,比1994年增长1.3倍;总产量488.29万吨,比1994年增长2.39倍,居全省第一,把“菜篮子”稳稳地拎在手上。

福州“菜篮子”工程实施30年回眸:小小“菜篮子”拎起大民生长乐西红柿喜迎丰收。记者 原浩 摄

育好“蔬菜芯”——

创新品种,提高品质

实现均衡供应

果蔬的有效供给不只是量的问题。“菜篮子”工程实施30年以来,福州蔬菜产业经历了保数量到保质量的转型,品种功不可没。

“像茄子,好的设施品种都依靠国外引种,一株外国种苗能卖到2.5元,通过国产化、本土化以后,这些好种子的价格才能降下来。”二三十年来,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陈继兵致力于攻关茄子育种,培育出的“闽茄”系列硕果累累,不但有力地缓解了种子卡脖子问题,还大大降低了地方菜农蔬菜种植成本。

保障“菜篮子”,离不开种源自主可控。

在市菜科所的育种示范园里,各种各样的蔬菜让人叹为观止:苦瓜、丝瓜、小白菜、茄子、瓠瓜等品种琳琅满目,大多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众菜争鸣”的局面。

作为全省唯一的蔬菜专业公益一类农业科研所,市菜科所承担起全市“科技兴菜”的重任。市菜科所所长陈秀娟介绍,多年来,一代代育种人通过选育新品种、创新推广模式等形式,为福州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种子”力量,选育出的各类蔬菜品种曾获多个省级、市级科技进步奖项。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福州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直至当下,福州“菜篮子”种类的创新仍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

“农福丝瓜”系列品种商品性好、产量高,亩产4700公斤,平均每年推广面积3万多亩;“春宝”苦瓜早春设施大棚亩产高,前期产量相较当地原主栽品种增产30%以上;创新育成福州首个秀珍菇新品种“福秀1号”,突破罗源秀珍菇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福州大力调整蔬菜品种结构,扩大名优菜、精细菜和反季节菜的比重,西红柿、大白菜、茄子、黄瓜、青椒、四季豆等10多种季节性菜基本实现全年供应的同时,品种也越发丰富起来。

守好“菜篮子”——

绿色种植、全程监管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

“菜篮子”作为民生“大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小觑。

进入秋季,晋安区宦溪镇鹅鼻村的田地里,白嫩水灵的萝卜争相破土,陆续进入市场。“通过轮作休耕、施‘萝卜专用肥+鸡粪’后,我们种出的有机萝卜品质高,还绿色无公害,争取今年产量突破20万公斤。”村民黄学快信心满满地说。

如何保证更安全?“每一批‘走出去’的萝卜,都得经过检测。”黄学快说,晋安北峰山区拥有全省首个驻扎在田间地头的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中心,村里产出的新鲜萝卜都得及时送检。

检测也不只在田间。在位于福清市渔溪镇的福建光阳蛋业蛋鸡养殖基地,每天有超30万枚鸡蛋“持证”上市。在农业部门引导下,光阳蛋业建立了“一品一码”生产全程追溯体系,每天对每批次即将上市的鸡蛋进行安全检测,严把质量安全关。

从田野到餐桌,福州层层加码设防——近2000家生产主体纳入全省“一品一码”数字化可追溯体系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监管体系,把监管触角落到细处。

得益于绿色生产、全程监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当前,福州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连续三年在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延伸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福清、罗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

“菜篮子”装着民意,盛着民心。30年来,福州“菜篮子”经历了数次大考,挺过无数风雨,牢牢地护住了老百姓的餐桌。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完善监管体系、落实高质量发展,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更安心。(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郑泓)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